渔村的故事
我听过“薛兆丰的经济学课”,其中有一个渔村的故事,讲的非常精彩,但是当我想转述给别人的时候却不知道从何讲起,所以我再看了一遍,把主要内容记下来,故事很长,我已尽力精炼。
故事的开端
话说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个渔村,渔村里生活着1000位渔民,每人每天都打4条鱼。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周而复始。此时你可以很容易地算出,这个渔村的日总产量是4000条鱼。但是有一天,从天而降的一艘渔船打破了平静的小渔村,故事就此展开。
集体所有制
其中一个人发现了这艘渔船,当然这艘船就归他了。乘坐这艘渔船出海打渔,能收获很多的鱼。而船主是一个民主党人,他决定按“集体所有制”的方式进行管理。首先让我们看一下,集体所有制的含义:一是经济平等,即平均分配收益;而是政治平等,即一人一票来决定是否让新人加入。
一个出海能打到6条鱼(平均产量是6条鱼),二个人出海能打到16条鱼(平均产量是8条鱼,第二个人加入的边际收益是10条鱼),之后加入的人越来越多,但是人数是有上限的,这个上限到来的时候就是平均产量下降的时候,比如第四个加入会使平均产量变为7.5条鱼,那船上的三个人就不会同意他上船,所以最终船上只会有三个人。
但是,事实真的是这样吗?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,我们永远不能抛开这个点来思考社会问题,第四个人可以分0.5条鱼给其他三个人来争取到上船的机会,因为这样他能得到6条鱼,依然比他在岸上的4条鱼收益要高。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上船的人收益和岸上差不多。
私有制
虽然船主是一个热爱平等的人,但是他太太并不是,她就每天和船主说;“把船收回来,变成你的私有财产,这样咱们家的收入才会增加”,最后船主决定采用“私有制”来进行管理。私有制的含义是他当老板雇佣别人来船上打工,付完工资以后的剩余财富归他。
这种情况下,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确定上船人数。假定第一个人上船的边际收益是6条鱼,第二个10条,第三个人8条,第四个人6条,第五个人4条,第六个人2条,后边上船的人边际收益越来越小。老板会雇佣第四个人上船吗?会的,因为他给每个人的工资是4条鱼,第四个人上船可以为他带来2条鱼的收益,所以他会雇佣第四个人。老板会雇佣第五个人上船吗?这个看老板心情。但是老板会雇佣第六个人吗?不会的,因为那是亏本生意。
当船上有5个人时,这艘船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最大化,也就是14条鱼(收益-成本)。但是久而久之,私有制会产生一个问题,那就是贫富分化。
全员所有制
时间一天天的过去,船主家里越来越富,就有人开始讨论:“你看他小时候和我们一起玩,本事不大,就因为第一个发现了船,就比我们富有那么多。”后来议论越来越大,最后全村决定把船收归公有,船主只能服从。
此后,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,不患寡而患不均,村民决定采用“全员所有制”。顾名思义,就是村里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艘船,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多少人上船呢?答案就是当船上的人平均只能打到4条鱼时的人数。这个时候有没有这艘船其实已经不重要了,因为你在船上的收益等于你在岸上的收益,也就是说,此时这艘船的经济价值已经荡然无存了。这就是“公地的悲剧”,1833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·劳埃德(William Lloyd)提出这个概念。
政府所有制
全员所有制执行了一段时间后,人们发现船上和岸上的收益其实差不多,人们开始纷纷回想起以前的美好时光。于是村里有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提出,建立一个“渔村资产管理委员会”,由委员会来决定上船的人数,同时收益归全社会所有。结果大家都同意了,由德才兼备的政府官员来管理这艘渔船,这就是“政府所有制”。那么在政府所有制下会有多少人上船呢?
回忆一下,之前的三种制度下针对这个问题都是有确切答案的。集体所有制下,船上的人关注的是平均收益的不下降。私有制下,船主关注的是边际收益最大化。全员所有制下,人们关注的是船上的平均收益和岸上的平均收益的对比。现在问,政府所有制下会有多少人上船?到底是关注平均收益不下降、平均收益不低于岸上的收益、还是边际产量?政府到底想要最大化什么?答案是:不知道。
这恰恰是问题所在。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,不像个人那么简单明了,而这恰恰是政府存在理由。政府需要平衡各方的利益,所以政府的行为难以预测。
总结
集体看平均,私有重收益,全员盯对比,政府顾全局。
四种所有制是各有优劣的,并存于现实生活中,原因是:社会本身并不一个单一的经济体;制度本身就有一个漫长的尝试、筛选、存活的过程;私有制看似有很大的收益,但实施这种制度成本巨大。
不存在所谓的“大多数人的利益”。在集体所有制下,大多数人指的是已经在船上的人;在私有制下,大多数人指的是总财富最大化;在全员所有制下,大多数人指的是整个渔村的每一个人;在政府所有制下,大多数人指的是那些代表民众的官员。